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不仅威胁世界各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间接影响了产业安全和发展。未来五年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更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发力期,国际不确定性日益凸显,逆全球化冲击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多重叠加影响给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中国现代产业进入产业变革和转型的关键时期,面对诸多不确定因素,我们需主动增强现代产业体系韧性建设,提升产业要素抗风险能力,助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海外疫情的暴发对我国产业供应链形成逆向传导的影响,对产业复工复产造成了一定的冲击。4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强调,要“千方百计创造有利于复工复产的条件,不失时机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畅通三循环的重要指示,为后疫情时期现代产业体系韧性建设指明了方向。
当前,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严格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着力强化产业抗风险的韧性,切实抓好推动复工复产的提速工作,增强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后劲,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后疫情时期加强现代产业体系韧性建设的关键在于三力:“弹力”“张力”和“定力”。
第一,增强供应链网络“弹力”,畅通产业循环。
产业链环环相扣,上下游产业持续稳定的发展取决于弹性供应链的建设。供应链是在市场经济条件和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分工专业深化基础上自然形成的。供应链的不断发展深刻改变着市场竞争格局,实现从企业之间的竞争向供应链之间、乃至国家之间竞争的转变。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供应链安全已经成为现代产业体系重要的关注问题,即在发生紧急情况的时候,如何确保关键物品的供应。现代产业体系应从供应链孤岛向集成式弹性供应网络发展,提升仓库管理和运输追踪的数字化管理能力,并且引入风险平衡机制,以柔性工作流在多种运营模式之间灵活切换,实现高效、低成本与稳健并存的供应体系,让供应链在任何情境下都具备即时、可感知、可预警、可调节的能力,使产业循环更加畅通。
疫情对供应链的冲击,有供给方面的,也有需求侧的。我们需要加强国际供应链合作,把对外开放作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路径,大幅放宽市场准入,增加外资吸引力,积极协调与其他国家物流、海关、检验等供应链流程协同,开通绿色通道,让急需的产品和中间产品方便、快捷地通关和发送,形成包括企业、供应商、顾客、互补者、竞争对手等参与者的供应链网络,确保供应链安全。
第二,构建要素市场化“张力”,畅通市场循环。
促进生产要素协同互动,推进资本要素高效配置,完善技术要素服务保障是畅通市场循环的重要抓手。4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是一份畅通现代产业体系市场循环的重要文件。构建要素市场化“张力”,将有力地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产业运行机制,推动现代产业体系要素的流动和利用,提高资源配置率,提升产业体系的韧性。
努力打造国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能够有效应对突发风险冲击,并帮助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之际,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工业互联网作为构建要素市场化张力的主战场,围绕企业数据、贸易数据和产业数据,通过制定统一的产业要素标准,从对供应端数据的归集开始,到数据的存储、治理、共享交换、挖掘计算、开放,最后把数据供应到需求端进行数据应用,将产业要素连成一个具有韧性的网链结构,以实现信息实时共享、需求合理分配、结算即时到账等功能,推动产业生产与金融资本高效配置、供需信息与技术转移高速流通,以贸易、金融、人才和信息的要素市场化构建,激活市场循环的潜在价值。
第三,坚持创新驱动“定力”,畅通经济社会循环。
面对突发的疫情冲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的“定力”不能改变。创新是畅通经济社会循环的第一动力,强化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在产业链上系统部署创新链、资金链和政策链,着力攻克制约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前沿技术。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经济社会创新生态,深化基础研究国际合作,以基础研究突破带动引领性原创成果、关键核心技术、战略性技术产品的重大突破,构建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活力。加强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建设,加快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使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贡献份额不断提高,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创新人才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优化,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社会创新效率变革、产业新旧动能转换,激发经济社会循环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