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橙果MALL-科技成果交易平台!
首页  >  新闻详细

云南发挥好产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

发布时间:2022/6/30 0:00:00 来源:


  云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以来,省委、省政府对加快产业强省建设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是全省科技工作的中心任务,我们要主动扛起产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任务,强化改革、强化服务、强化落实,大抓产业科技创新,为产业强省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

 把产业科技创新摆在全省科技工作的中心位置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高度重视产业发展,强调产业是发展的根基。在2013年7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在同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要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针对产业薄弱环节,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推进重点领域数字产业发展,聚焦战略前沿和制高点领域,立足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增强产业链关键环节竞争力,完善重点产业供应链体系,加速产品和服务迭代。2022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提高绿色低碳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是云南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始终坚定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阔步前进,以科技创新为重要支撑引领,调结构、兴产业、谋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云南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开放优势正转化为强大的发展动能。

  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产业发展。云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指出,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经济强,要推进产业强省建设,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产业培育、产业招商引资和营商环境建设上,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未来产业加快布局。云南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聚焦产业强省,推进“两型三化”和打好“三张牌”,在工业化中推进能源革命,在能源革命中推进工业化,保持高原特色农业良好发展势头,守护好云南旅游这块金字招牌,加速要素拉动向创新驱动,从总量扩大向量质齐升转变,推动产业实现大发展、大提升。

 把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型企业、科技园区作为重要抓手

  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既是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核心地位的要求,也是实现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型企业和科技园区是科技工作的重要抓手,也是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在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是科技赋能产业的核心要求,是产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也是云南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强省需要解决的重要命题。“十三五”以来,云南省通过围绕重点产业部署重大科技项目,实现了制约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获得了滇禾优615、云薯108、云上黑山羊、高纯砷、绿色铝材硅材、十三价肺炎疫苗和二价脊灰减毒疫苗等新品种、新产品核心技术,有力支撑了全省产业升级发展。面对加快产业强省建设的目标要求,“十四五”期间,云南省需要进一步围绕制约产业发展的若干瓶颈技术问题加强研发创新,以系列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支撑引领全省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创新型企业培育发展是科技赋能产业的重要内涵。创新型企业既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也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快创新型企业培育发展,打造创新型企业及产业集群,对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十三五”以来,云南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实现了量质双提升。2021年,高新技术企业净增376户,全省有效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2055户,较上年增长22.39% 全省新增备案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304户,总数达9690户。截至目前,高新技术企业在上交所、深交所、港交所主板/中小板、新三板等成功上市131户,为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作出了重要贡献。“十四五”期间,将结合云南省促进市场主体倍增要求,大力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发展。

  科技园区发展壮大是科技赋能产业的有力助推器。目前,世界各国及地区纷纷通过建设各类科技园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三五”以来,云南省科技园区得到较快发展,产业聚集与引领作用凸显,楚雄彝族自治州省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十三五”末昆明市高新区生物医药和稀贵金属新材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占全省两个产业的18.1%和51.9%,产业规模和水平居全省领先地位。“十四五”期间,云南省将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对科技园区发展的引领作用,提升园区科技创新资源聚集与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链优化升级,将科技园区建设成为云南省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

  同时,面对贯彻新发展理念和加快产业强省建设的要求,云南省仍面临着制造业产业层次偏低,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水平不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滞后,产业创新能力不强,现代产业体系尚不健全等问题。必须进一步聚焦加快产业强省建设的科技创新需求,完善科技有效支撑引领产业发展机制,在推进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有效配置科技资源,推进重要突破,取得重大进展,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

  聚焦产业发展配置科技创新资源 为产业强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在“十四五”的工作中,要坚持“项目、主体、平台、人才”一体化部署,下大力气把更多科技创新资源聚集到产业高质量发展上来,产出更多高质量科技创新成果,让科技创新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的“加速器”,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的“动力源”,企业强筋壮骨的“增强剂”。

  大力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产业链提出科技创新需求,创新链推动产业链价值提升,二者相辅相成,共融发展。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聚焦重塑支柱产业新优势、打造“三张牌”等科技创新需求,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在绿色能源、绿色食品、数字云南、绿色铝材绿色硅材、现代装备制造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新产品,支撑产业迈向中高端。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瞄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趋势,勇于向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军,超前布局人工智能、区块链、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和未来产业,催生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推进产业迭代升级,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作为全省生物医药产业的主抓部门,省科技厅将加快实施“云药”品牌培育行动,加大疫苗研发和产业化力度,大力发展血液制品、单抗药物等生物制品和化学药,推动现代中药、中药配方颗粒、传统中药、健康产品等中医药产业发展,打造生物医药产业新的增长点。

  大力推进创新型企业队伍培育。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队伍为目标,持续构建“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评价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梯次培育体系。落实高新技术企业“三倍增”行动计划,打造专精特新高新技术企业新品牌。制定出台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政策措施,优化科技计划支持科技企业方式,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充分发挥企业在科研攻关、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支持科技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重大科技项目。落实好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政策,持续激发企业创新创业活力。

  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以提升高校、科研机构创新能力为切入点,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与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开放科技创新资源服务中小企业发展。进一步依靠科技创新,深入推动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双一流”建设。引导推动高校、科研机构把科研方向和任务,聚焦到产业发展重大科技创新需求上来,研发产出更多高质量科技创新成果,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推动并服务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大力推进平台、人才和科技园区建设。创新平台、人才和科技园区是产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优化创新平台布局,立足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新建一批云南实验室,争取建设国家实验室云南基地,优化重点实验室布局,统筹建设一批技术创新中心,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出一批“立得住、叫得响”的科技创新成果。加快产业创新人才培引,聚焦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培养引进一批国内外一流科技领军人才、技术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院士专家工作站。强化供需对接,用好外力外脑,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团队)承担云南省产业科技攻关任务。推进科技园区创新发展,加速项目、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向园区聚集,推动科技园区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之路。出台支持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从体制、机制、制度上增强高新区管理自主权,释放高新区创新能动性,支持高新区特色主导产业争创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创建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打造具有影响力的高原特色农业创新高地及产业高地。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良好环境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要大抓改革、大抓开放、大抓服务,构建产业协同创新机制,形成改革创新和开放创新的聚合效应,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

  大抓改革创新。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攻坚,加大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力度,强化创新政策协同,完善科研评价制度,改革项目管理方式,综合运用“揭榜挂帅制”“军令状制”“赛马制”“悬赏制”等多种方式,赋予高校、科研机构更大自主权,完善科技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为高校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松绑减负,激励科研人员履职尽责、潜心研究。引导科技创新资源向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聚集,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

  大抓开放合作。打造“科技入滇”升级版,围绕“四个落地”,全力导入以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为重点的产业科技创新资源,吸引全国优势科技创新资源入滇创新创业。结合州(市)招商引资需求,继续推动科技入州(市)工作,强化省地协同精准组织开展招商引资引智,引进省外知名高校、科技企业、科研机构入滇,设立相关工作机构并投资发展。深化与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中国机械总院等的战略合作,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发展。

  大抓作风转变。围绕全省科技创新的目标和重点任务,进一步调整优化省科技厅内设机构工作职能,构建更加有利于服务产业科技创新的工作格局。牢固树立“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效率意识,加快工作节奏,提高工作效率。坚持“政府围着企业转,企业有事马上办”,用心用情用力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压实工作责任,坚持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把省委、省政府加快产业强省建设的工作部署,结合省科技厅职能一项一项付诸行动,以钉钉子精神落到实处。



联系我们

  • 中关村中慧先进制造产业联盟
  • 联系电话:010-68709919
  • 邮       箱:zhonghui@niita.cn
  •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3号楼

官方微信

中关村中慧先进制造产业联盟 版权所有 Rights Reserved ICP证: 京ICP备2021031015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7544号